【我院新闻中心讯 刘秉儒】2011年是学校实施的“学科建设年”与“211工程”建设重要的一年,也是我校生态学科迎来历史新机遇的一年。生态学科成功实现了由“十一五”学科构架到“十二五”充实学科内涵的转变。依托西北土地退化与生态恢复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生态学科瞄准科学前沿,面向国家需求,结合区域生态建设实际,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实现了新突破。
基地建设打开新局面。生态学研究必须根植于长期、可靠的野外监测与实验站点监测。2011年,宁夏贺兰山森林-荒漠生态定位研究站顺利进入国家林业局野外台站网络,获得517万元建设支持,这是我校首个进入国家部委级野外监测站;同时,根据学科研究方向与国家林业局野外站点布设规划,在宁夏灵武白芨滩自然保护区建立荒漠化监测实验点,在鸣翠湖建立了黄河湿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
科学研究与成果产出实现新跨越。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荒漠草原区农牧复合生态系统构建与可持续利用技术集成与试验示范”与973计划前期专项“荒漠草原农牧系统稳定性与维持机理研究”先后立项;申报的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获得资助,资助比例高达62.50%,全年科研总经费超过1100万元;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EI、ISTP7篇,核心期刊27篇,出版著作和教材1部,4项成果省部级优秀奖励。
人才培养取得新成绩。抢抓国家将生态学调整为一级学科的历史机遇,成功获批生态学一级硕士学位点,通过了恢复生态学和植物生态学2个自主设置专业。依托学科建设,研究生培养水平显著提高,并实现双突破。1名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获2011年自治区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并考取德国公费博士研究生,实现了我校自已培养的应届硕士考取国外博士零的突破;4名硕士研究生论文在“宁夏第十一届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评选活动中获得一、二、三等奖的好成绩;研究生培养工作在今年被学校授予“研究生管理工作先进单位”,成为全校科研单位唯一获得此项荣誉的单位。
学术交流取得新成效。围绕核心学科,针对自身需求,追踪国内前沿,瞄准国际动态,有效安排学术交流。主动走出去,开展学术交流,3次组织学术骨干赴中国科学院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中国科学院临泽内陆河流域综合研究站交流、学习,与本学科自身的野外站点实现学科对接;学科组成员先后30人次参加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做大会学术报告7人次;贴近自治区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与区域生态战略需求,成功举办“生态移民博士论坛”,为宁夏生态移民问题建言献策;成功承办“中国第十五届农业生态学学术研讨会”,国内外73个单位和专家 140与会,是历届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一次学术盛会;邀请俄罗斯科学院、澳大利亚西澳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气候变化专家,及国内重点研究院所与高校山仑院士、李凤民教授、王刚教授等10余位教授来重点实验室进行交流。
服务社会取得新进展。一年来,本学科积极参与自治区生态移民、生态环境战略规划等重大战略实施,如“宁夏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规划”、“宁夏环境质量控制“十二五”发展规划”、“宁夏宁东地区环境监测示范体系建设研究”、“宁夏沙湖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实施方案”、 “宁夏国际沙漠博览园总体规划新能源景区规划设计”、“宁夏干旱风沙区草地补播技术研究与示范”、“宁夏生态移民区生态重建与产业构建调查报告”、“宁夏适应气候变化农业综合开发对策与政策研究”等,显著提升了学科参与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话语权与综合实力;同时积极推进科技下乡、教授下乡活动,深入生产一线,先后举办3次农民培训班,累计培训农民500人次,发放科技培训材料300余册;针对学科特点,创编的《生态决策参考》内部刊物在自治区决策部门、同行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在学术与社会之间架起了桥梁。
|